乾木白蟻在台灣並不多見,尤其北部,所以一般人對此非常陌生,當看到家裡出現上述狀況時,初期都會歷經一段每天驚呼:「有夠懸疑」的苦惱期! 因為沒能找到嫌疑犯,也沒有線索,因此沒有辦法進行適當處置。
乾木白蟻從哪來?
乾木白蟻是一種普遍分佈於世界各地之危害乾木的害蟲,直截了當的說,就是「乾燥木材的分解者」或「乾燥木材的破害者」,室內裝潢用的角材、木門、木門框、地板下平鋪的木料板材、木造房屋、木質傢俱或廢棄的乾木頭等,無一不是牠們入侵的標的物。
不過,牠們也有被當作是「益蟲」的時候,以「木材的分解者」來說,在森林中牠們可以分解對人類無利用價值的木材,扮演森林清道夫的角色;但完好的乾燥木材利用價值頗高,不太需要動用到牠們來分解,尤其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中,到處都有使用乾燥木材做成的結構體,所以將乾木白蟻視為「害蟲」是合宜的。
在台灣,乾木白蟻雖然鮮為人知,但由於牠是台灣常見白蟻害蟲中,唯一不需要依賴水源就能存活在乾燥木材中的白蟻,住家只要被牠入侵,其實受害都會相當嚴重。
在生物學上,其中文稱為:「截頭堆砂白蟻」,其中「截頭」是因其兵蟻的頭部短小如塞子,大顎內縮,彷彿頭部被截斷似的;「堆砂」則是指牠們會在所破壞的木材內留下如砂一般的糞便,或將糞便清出自己的巢穴內形成一小砂堆狀。
除了生殖蟻紛飛交配後,新闢棲息地築巢繁衍後代外,乾木白蟻也有可能會跟著裝潢木料、木製傢俱或木製品被帶入室內,由於習性與一般常見的白蟻不同,破壞力道與速度也不同,所以初期很難被人發現牠們的蹤跡,也很難想到有牠們的存在,更難想到要先進行預防措施。
沒被牠們入侵成功時,一切太平,但若被成功入侵,發現有問題的地方務必趕緊處理,千萬不要拖延。
雖然有時發現到木材被破壞範圍可能僅只一小區塊或一個單體物件,此時如果能給予有效防治,這些小區塊或單體物件或許從此不再出現問題;不過,沒有被起底的位置將繼續遭受無聲無息的破壞,等下次發現有新的危害跡象時,或許已相隔數年之久。到底會有多少沒辦法被起底的位置? 難評估。
微小顆粒到底是什麼?
姑且不論上述這些微小顆粒是什麼? 遠看有點像蟲卵,但又沒有類似一般昆蟲將卵緊緊黏著於物體表面上的常態現象,用手輕輕撥動一下,顆粒隨即移位,這些顆粒其實是像極了一般煮菜用的調味料「雞精粉」。
這必須借助顯微鏡來觀察,不要太強的燈光下,物鏡前的微小顆粒露出了具有藝術造型的真面目,如圖 3 所示,它呈橢圓形,不同一般橢圓形蟲卵的地方在於其表面中段一帶具備多個凹狀結構。
答案該揭曉了,這些微小顆粒是乾木白蟻的糞便,不用懷疑,就是牠們的排泄物;有趣之處是每一堆顆粒未必都是同一顏色,它會隨著乾木白蟻取食的木料顏色而產出多款色澤,通常會是雞精粉的顏色,但也有可能是白色、米黃色、淡褐色、灰色、淺綠色等,不過每粒都是單一色澤。
乾木白蟻的腸道內有 3 對腺體能吸收排泄物中的水分,這讓其糞便變得極度乾燥,跟雞精粉一樣,用力壓會碎掉,因此當糞便被白蟻拋出隧道或巢穴外時,它完全不具附著力的滾向遠處,導致糞便散落滿地。這或許就是讓人納悶「微小顆粒為何總是散落一地?」的原因所在。
乾、濕型白蟻的不同
防治白蟻問題時,請先確認蟲種,到底是一般常見帶土、牆或地面有築蟻道、散發一股潮濕味的「濕木白蟻」? 或是到處製造微小顆粒、未見帶土、未見牆或地面有築蟻道、無發出怪味的「乾木白蟻」? 因為防治方法截然不同,不可只說:「我要除白蟻」,就委託除蟲公司前來處理。
乾木白蟻與一般常見的白蟻無論習性、食性、築巢方式、排泄方式或族群組織結構都不一樣,所以先確認蟲種,防治才有可能奏效。一般常見會散發一股潮濕味的白蟻,常會發現有如圖 4 所示的「蟻道」出現;乾木白蟻則不會出現這狀況,牠們出現的是圖 5 所示的「砂礫」狀。
因為白蟻破壞力極強,發現白蟻時,若放任不管,讓牠們到處築巢且繁衍後代,原本還算好處理的問題就會變得越來越棘手!